1. 初中excel函数公式
excel想用用公式计算,可以先确认数据再运用公式,步骤如下:
打开表格输入数据
打开excel表格,比如在A1单元格中输入8,在B1单元格中输入4;
输入公式按回车进行计算
在C1单元格输入=A1*B1来算积,=A1/B2来算除,按下回车键即可。
2. 初中十个常用函数公式
泰勒公式是一个用函数在某点的信息描述其附近取值的公式。如果函数足够平滑的话,在已知函数在某一点的各阶导数值的情况之下,泰勒公式可以用这些导数值做系数构建一个多项式来近似函数在这一点的邻域中的值。
泰勒公式还给出了这个多项式和实际的函数值之间的。。?
3. 初中excel函数课件
“或”用OR “且”用AND 例如:C9=1000且C7=2,表达为:AND(C9=1000,C7=2) 你的公式可写成: =IF(C7=2,IF(C9=1000,O21,IF(C9=2000,I21,IF(C9=3000,K21,IF(C9=4000,M21,"")))),IF(C7=6,IF(C9=4000,Q21,IF(C9=5000,S21,"")),""))
4. 初中excel知识点总结
.1.实验探索阶段(1981—1986)
1981年在瑞士洛桑召开了第三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会上前苏联学者伊尔肖夫做了关于“计算机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的报告,引起与会者的极大的反响。我国派代表团参加了此次会议,回来后把全世界计算机教育情况向教育部作了汇报和研究。在华夏基金会的支持下,我国5所大学附中(北大、北师大、清华、华东师大、复旦)以高中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计算机课程试验。由于条件的限制,并受伊尔肖夫报告的影响,当时的教学内容以程序设计语言为主。
1983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学计算机试验工作会议”,在试验的基础上,制订了高中计算机选修课大纲《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于1984年公布。其中规定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是:
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对人类的影响;
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
初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时规定为40~60小时,并要求有三分之一的课时保证上机操作。
这次会议后,计算机普及教育,在一些大中城市普遍开展起来。例如在北京,在几十所中学配置了计算机房,编写了教材,在重点学校开展了计算机课的教学试验。
2.稳步发展阶段(1986~1991)
1986年国家教委在福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这次大会受1985年在美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工具论”的影响,修改了1983年的大纲,于1987年10月28日颁发,名为《普遍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试用)》。大纲增加了三个应用软件(字处理、数据库、电子表格)的教学内容,课程目的也相应地包括了计算机的应用。
这一阶段各省和大中城市扩大了试验的规模。如北京在城区所有中学开设了计算机课,郊区的重点也开展了计算机教育,并进行了统一考试的试点。
3.积极发展阶段(1991~1997)
1991年10月国家教委在济南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上教委副主任柳斌作了总结报告。这次会议是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国家教委非常重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成立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的纲领性文件。整个社会也开始重视计算机普及教育。
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1991年开始起草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纲要》,经多次修改,1994年10月正式下发。该纲要对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性质、目的和内容有了比较详细的要求,首次提出了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基础性科学的观点。
新纲要规定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共包括5个模块:
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计算机基本操作与使用;
计算机几个常用软件介绍;
程序设计语言;
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社会的影响。
同时还颁发了《中小教育工作者“计算机培训”指导纲要》,从行政和法规上把教师中的计算机普及工作提到日程上来。
1996年9月国家教委又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软件规划(1998~2000)》,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
4.全面推进阶段(1997~2000)
从1991年到1997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是硬件CPU由16位发展到32位;二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已到广泛应用的阶段;三是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及其相应的应用软件的发展,形势要求在保留原纲要的一些稳定的、基本的内容基础上,对指导要做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起草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主要是增加图形操作界面、网络通信、多媒体、常用工具软件等。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议,于1997年10月由国家教委正式颁发。
新的修改稿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并对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做了规定。小学包括5个模块,中学有10个模块,分为基本模块、基本选学三类。
基本模块为:
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
微机操作系统的操作与使用;
汉字输入及西文文字处理;
基本选学模块:
数据处理与数据库管理系统;
电子表格;
LOOG绘图;
多媒体基础知识及多媒体软件应用;
Internet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
选学模块:
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程序设计初步。
5.大力普及阶段(2000~)
2000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会上教育部陈至立部长亲自做了主题报告。面对世界的形势,提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宏伟规划。会议上散发了三个文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和以“校校通”为名的远程教育网,这又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一是把计算机教育提高为信息技术教育;二是把课程定为初、高中的必修课。即提出2001年起高中开始设为必修课;2003年起大部分初中开始设为必修课;2005年起大中城市的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2000年11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新的指导纲要把课程更名为“信息技术”,对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特别是增加了“网络及其应用”的模块。
5. 初中数学函数计算公式
1、⑴单项式:数和字母的积(所有字母指数的和是单项式的次数
⑵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多项式里,最高项的次数就是多项式的次数)
⑶降幂排列和升幂排列(略)
⑷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
⑸同类项;所有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项
①合并同类项: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
②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 三、因式分解
1、方法:
⑴提取公因式法
⑵公式法:
①平方差公式: a2-b2=(a+b)(a-b)
②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③立方和公式:a3+b3=(a+b)(a2-ab+b2)
④立方差公式:a3-b3=(a-b)(a2+ab+b2)
⑤a2+b2+c2+2ab+2ac+2bc=(a+b+c)2
⑶分组分解法(略)
⑷十字相乘法(略)
⑸配方法:(略)
⑹利用x2+(p+q)x+pq=(x+p)(x+q)分解因式
2、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一般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公因式
②如果各项没有公因式,那么可以尝试用公式来分解
③若用上述方法不能分解,那么可以尝试用分组或其他方法来分解
④分解因式,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6. excel初中基本知识
版本是根据学校的硬件条件决定的:
1、重点大学设备更新快的用2007
2、一般的旧设备都用2003 EXCEL大家学的都 差不多: 1、计算(函数是根据专业,如果你学会计,多学些统计函数) 2、数据处理
3、图表
7. 初中数学函数表格
在公式中常用的符号有如下: * 运算符号,乘号 。或在公式中做通配符使用,可以代替多个字符。 ? 在公式中可以做通配符使用,可以代替一个字符。 : 从某单元格到某单元格这样一个单元格区域,如A1:A100,意思是从A1到A100单元格区域。 , 在公式中起到分隔参数的作用,如 =SUM(A1,B10,C100) 将三个参数分开。 / 运算符号,除号。 + 运算符号,加号。 - 运算符号,减号。 = 运算符号,等号。 ^ 运算符号,乘幂。 运算符号,大于号。 运算符号,不等于号。 = 运算符号,大于等于号。 "" 表示空值或空单元格。 "中间写入内容" 引号中间写入内容说明是引用文本值。 & 连结符号。 $ 绝对引用符号。 [BOOK1]Sheet1!A1 引用BOOK1工作簿的Sheet1工作表的A1单元格内容。 工作表名加!号 如: Sheet1! 说明是Sheet1工作表。 工作薄名加[ ] 如: [BOOK1] 说明是BOOK1工作薄。 % 百分比符号。 =23*(11+12) 运算后得出下一步 =23*23 ()括号内的数字先运算。 {1,2,3} 常数数组表示符号 { }。 9E+307 科学记数表达格式,意思为9乘以10的307次方,是EXCEL默认的最大数值。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