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九宫格excel规划求解
几乎所有的制图软件都可以,就看你怎么用,例如:微软自带的powerpiont用法:打开软件——插入表格(格式为3*3)——点击表格——插入——图片——来自图片文件——选择你的图片;重复插入图片,共九张,保存退出,完成。这种功能连WORD、EXCEL都可以。如果还需要其他的处理,就得使用PHOTOSHOP或者其他制图软件来完成了
2. 九宫格构图讲解
简单易用的九宫格构图法
摄影构图时,将画面的横向和纵向平均分成三份,线条交叉处叫做趣味中心。当在观察一副照片时,目光会优先被吸引到趣味中心的位置,所以在拍照时尽可能 将主体事物安排在趣味中心的附近。当然,在使用三分法构图时也可以将景物放置在黄金分割线处,这样的话从视觉上看会比较美观一些,比如建筑物或者是地平线等等。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即美观,也不会突兀,可以从本质上改善图片视觉效果。
如何让画面活跃起来,除了颜色,就只有在构图上下工夫,那么构图有很多种,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是九宫格构图。说到九宫格资深摄影玩家或许会知道,其实初级 玩家也都知道,只是它还有个别称叫“井字构图”,为什么这个构图会人尽皆知呢,因为它的使用率实在太高了,而且题材不限,人物、纪实以及风景等等题材都适 用,最主要的是简单易懂。
在实际拍摄时,我们可以直观的'把屏幕分为左、右、上、下四个边都分成三等分,然后用直线把这些对应的点连起来,画面中就构成一个井字,画面面积分成相等的九个方格,这就是被大家熟知的“九宫格”。
九宫格即把人物放在画面左或者右面的三分之一的位置。在拍摄中,要把环境和人物看做一个整体,伴随着人物的动作变化,来选择人物占据位置。
再简单一点,就是把主体放在四个点上(或者线上),把画面分成三份,不要让主体在正中间,就会符合大家的审美要求。注意在构图实践中要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不断追求新颖的构图形式,不能生搬硬套,完全受它限制。
除此之外,九宫格还有利于确认三分之一地平线或者在相机取景器、显示屏上参照确认建筑、线条是否平直,减少我们后期的工作量。
摄影技巧:
1.学会拍出小模型般的效果
要拍出小模型效果,我们可以利用两个方法:一是使用专业的移轴镜头(Tilt-shift Lens),二是利用 Photoshop 等后期软件。
移轴镜头可以把部分组件移动,使照片中的某一部分完全在景深之内,而其他部分则拥有模糊的浅景深;移轴镜头更可以修正广角的镜头变形,功能强大。但移轴镜头对我们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便是贵。
一支广角移轴镜动辄便需过万元,但正常玩家使用机会不多。
因此第二个拍出小模型效果的方法便更多人用了。通过 Photoshop 等后期软件,我们可以轻易地把由高处拍出来的景物变成小模型似的,十分容易。
2.学会拍出“错觉照片”
第一眼看到“错觉照片”(Forced Perspective),可能会感觉非常自然,但其实在拍摄时可是经过小心的校正和尝试的。要拍出这种照片其实不太复杂,只要你小心地把人物和前景(或背景)在取景时重叠在一起,产生视觉上的幻像便可。
在设定相机时,可以利用小一点的光圈把前景和背景都尽量在景深范围内,但也需要小心“安全快门”,以免照片变模糊,有必要时记得提升 ISO。
广角镜头可以令空间感更强烈,很适合把靠近相机的一方拍得比背景大的情况;而长焦镜头可以压缩背景和前景的距离,让前后景融合得更真实。
3.学会利用长曝拍风景照
长曝照片在现代摄影中已经很普遍了。通常一张照片会曝光30秒,其至是数分钟,这样可以令移动中的对象(例如云、流水)变成迷幻的模糊,甚至消失不见。在拍摄海岸、人流多的地方会很常用。
晚上开放快门长曝很容易,但在大白天利用慢快门会令照片过曝,这时我们便需要套上“ND减光镜”了。ND减光镜由减少3级到10级亮度不等,越黑的减光镜减光越多,套上后甚至无法在相机看到东西来构图呢。
除了ND减光镜,拍摄长曝照片时你需要一支稳定的三脚架,最好也用上快门线,这样可以确保相机不会震动而令照片变模糊。有时你也需要把光学观景器覆盖,以免长曝时光线从后方进入,影响成像。
除了拍摄彩色长曝照片,把作品变成黑白也可以加添艺术感觉。
4.学会拍摄红外线照片(及后期技巧)
红外线照片可以让普通的风光照片加添一个奇幻的颜色,像是进入另一个世界似的。要拍出红外线照片,你可以把旧相机改装成专拍摄红外线照片,这样效果出来最好。
如果你没有后备相机或是不想花钱改装,可以考虑套上“红外线滤镜”,只允许一个波段的红外线进入相机,然后再在 Photoshop 作后期,但这个方法你必需大白天、光线充足时拍摄,而且需利用三脚架辅助才可。
3. 九宫格问题规划求解
【数独概述】数独顾名思义——每个数字只能出现一次。数独是一种源自18世纪末的瑞士,后在美国发展、并在日本得以发扬光大的数字谜题。
数独盘面是个九宫,每一宫又分为九个小格。在这八十一格中给出一定的已知数字和解题条件,利用逻辑和推理,在其他的空格上填入1-9的数字。
使1-9每个数字在每一行、每一列和每一宫中都只出现一次。
这种游戏全面考验做题者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虽然玩法简单,但数字排列方式却千变万化,所以不少教育者认为数独是训练头脑的绝佳方式。
【数独的基本元素】单元格:数独中最小的单元,标准数独中共有81个;行:横向9个单元格的集合;列:纵向9个单元格的集合;
宫:粗黑线划分的区域,标准数独中为3×3的9个单元格的集合;
已知数:数独初始盘面给出的数字;
候选数:每个空单元格中可以填入的数字。【数独的基本规则】
标准数独的规则为:数独每行、每列及每宫填入数字1-9且不能重复。【基本解法举例】数独解法全是由规则衍生出来的,基本解法分为两类思路,一类为排除法,一类为唯一法。更复杂的解法,最终也会归结到这两大类中。下边以图示简单介绍几种解法,只要你花几分钟看一遍,马上就可以开始做数独了。
【基础摒除法】
基础摒除法就是利用1~9的数字在每一行、每一列、每一宫都只能出现一次的规则进行解题的方法。
基础摒除法可以分为行摒除、列摒除、九宫格摒除。
实际寻找解的过程为:寻找九宫格摒除解:找到了某数在某一个九宫格可填入的位置只余一个的情形;意即找到了该数在该九宫格中的填入位置。
寻找列摒除解:找到了某数在某列可填入的位置只余一个的情形;意即找到了该数在该列中的填入位置。
寻找行摒除解:找到了某数在某行可填入的位置只余一个的情形;意即找到了该数在该行中的填入位置。
基础摒除法的提升方法是区块摒除法,是直观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之一.【唯一解法】当某行已填数字的宫格达到8个,那么该行剩余宫格能填的数字就只剩下那个还没出现过的数字了。成为行唯一解.当某列已填数字的宫格达到8个,那么该列剩余宫格能填的数字就只剩下那个还没出现过的数字了。成为列唯一解.当某九宫格已填数字的宫格达到8个,那么该九宫格剩余宫格能填的数字就只剩下那个还没出现过的数字了。成为九宫格唯一解.【唯余解法】
唯余解法就是某宫格可以添入的数已经排除了8个,那么这个宫格的数字就只能添入那个没有出现的数字.【区块摒除法】区块摒除法是基础摒除法的提升方法,是直观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之一.【余数测试法】
所谓余数测试法就是在某行或列,九宫格所填数字比较多,剩余2个或3个时,在剩余宫格添入值进行测试的解题方法.【隐性唯一候选数法】
当某个数字在某一列各宫格的候选数中只出现一次时,那么这个数字就是这一列的唯一候选数了.这个宫格的值就可以确定为该数字.这时因为,按照数独游戏的规则要求每一列都应该包含数字1~9,而其它宫格的候选数都不含有该数,则该数不可能出现在其它的宫格,那么就只能出现在这个宫格了.对于唯一候选数出现行,九宫格的情况,处理方法完全相同。
【三链数删减法】找出某一列、某一行或某一个九宫格中的某三个宫格候选数中,相异的数字不超过3个的情形,进而将这3个数字自其它宫格的候选数中删减掉的方法就叫做三链数删减法。【隐性三链数删减法】在某行,存在三个数字出现在相同的宫格内,在本行的其它宫格均不包含这三个数字,我们称这个数对是隐形三链数.那么这三个宫格的候选数中的其它数字都可以排除.当隐形三链数出现在列,九宫格,处理方法是完全相同的.【矩形顶点删减法】矩形顶点删减法和直观法讲到的矩形摒除法分析方法是一样的。矩形顶点删减法在识别时比较不容易找到,所以最好先使用其它的方法。【三链列删减法】三链列删减法是矩形顶点删减法的扩展,如果不清楚矩形顶点删减法,可以参考矩形顶点删减法,以便于更容易理解本节内容。利用“找出某个数字在某三列仅出现在相同三行的情形,进而将该数字自这三行其他宫格候选数中删减掉”;或“找出某个数字在某三行仅出现在相同三列的情形,进而将该数字自这三列其他宫格候选数中删减掉”的方法就叫做三链列删减法。【关键数删减法】在进入到解题后期,利用前面讲到的唯一候选数法、隐性唯一候选数法、区块删减法、数对删减法、隐性数对删减法、三链数删减法、隐性三链数删减法、矩形顶点删减法、三链列删减法都无法有进展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关键数删减法。关键数删减法就是在后期找到一个数,这个数在行(或列,九宫格)仅出现两次的数字。我们假定这个数在其中一个宫格类,继续求解,如果发生错误,则确定我们的假设错误。如果继续求解仍然出现困难,不妨假设这个数在另外一个宫格,看能不能得到错误。这就是关键数删减法.
4. 九宫格的计算方法图解
数独的公式是45法则,数独中经常用到技巧,不难理解,数独中每行每列每个3X3都要有1~9互不重复,这就意味着每行列宫数字之和都是45,1+2+3+4+5+6+7+8+9=45。
由于每一列、行、九宫格中只能填1-9,所以和必定是45。运用这个法则,可以帮助解到不少题目。例子,第一个数是数字,第二个数是格数。
数独的好处
1、培养数学思维,提升数感,为将来的数学成绩打下好基础培养数学思维、培养数感,学习数学重要的是发现算理,找出其中的规律。数独采取了非常简单的规则,能让孩子开始理解什么是数学的规则,从小培养数学思维和数感。
2、数独是非常棒的逻辑游戏,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做事更有章法逻辑思维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的能力。逻辑思维强的人,做事更加井然有序数学不仅仅是算术,核心培养的是逻辑推理的能力。
3、提升孩子的专注力、观察力&反应力,让孩子拥有走得更远的能力提升专注力,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存在写作业拖沓、做事丢三落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其实这些都是专注力不足的表现。细心观察我们周围那些学霸、工作效率特别高。
5. 九宫格怎么求
第一行2,11第二行4,1,0第三行2,7,5带进去试试看。分析:把空格从第一行到第三行分别标为ABCDEFGH得知一个9所以A十B=13,E十H=5。A+B=13有好几种可能可是A+c÷F=4所以A只有在1,2,3里面取。我先取了3带入,即A为3,B为10,那么B-DXG=4所以DxG=6。观察第二行与第二行算式特点两式相减得到G-H=DE,把各种可能带入,否定。说明不行,那就取A=2,B=11,则C=2F,DXG=7,已知E十H=5取各种情况带入,得到我给你的答案!
6. 九宫格人生规划图
牡羊座对应的九宫是射手座(志在远方的星座),所以对于牡羊座来说,他们心中的渴望是不断地追求。这种追求也许并不是他们贪图于现实社会的名望财富,当牡羊争夺这些世俗利益的时候,他们可能仅仅只是把这些当做是一场追逐的游戏,他们乐于其中的过程,对于结果不过是他们给自己的追求找了一个目标罢了,他们渴望追求,并且永远不想停下来。
金牛座
金牛座的九宫是魔羯座(刻苦努力的星座),所以对于金牛座来说,不管是财富,还是情感,多或少且放在一边,他们最渴望的是一种稳定的状态,稳定的生活节奏。只要是稳定的,即便现在什么都没有,也可以慢慢建设,积少成多。他们坚信,努力一定能有回报,他们渴望稳固。
双子座
关键词:友谊的渴望
双子座对应的九宫是宝瓶座(交友广泛的星座),所以对于双子座来说,他们最渴望的是拥有友谊。双子天生惧怕孤独,这源于双子自身对孤独的巨大恐惧,于是他们在人群中表现得是那么的八面玲珑,左右逢迎。双子座渴望的是真诚的友谊,渴望自己能够拥有很多很多的好朋友。
巨蟹座
关键词:终极关怀的渴望
巨蟹座对应的九宫是双鱼座(无私奉献的星座),对于巨蟹座来说,他们面对任何人,仿佛都像是一个长辈一样,关怀照顾着身边的所有人。他们渴望与他人的情感沟通,通过彼此的奉献、分享,以满足自己对于内心情感的需求。这样就能让自己那颗缺乏安全感的心,终于可以丰盈及强大起来。
狮子座
关键词:自我中心的渴望
狮子座对应的九宫是牡羊座(高度自我的星座),对于狮子座而言,他们渴望不管在家庭中、爱情中、友谊中,或者生活中的任何场合,都能够成为各种关系的中心人物。他们需要被鼓励,被拥护,他们渴望成为人群中永远的焦点,大家总能紧紧地围绕在自己的周围,总之狮子座渴望成为众人眼中永远的光源。
处女座
关键词:稳固积累的渴望
处女座对应的九宫是金牛座(守护固定财产的星座),所以对于处女座来说,他们没有太过强烈的事业野心,他们渴望的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自己现有的资源,好比人脉关系,好比财富,好比事业的稳固。处女天生胆子比较小,所以他们往往不会选择风险生活,简单的在生活中积累,稳中有升,欣欣向荣是他们的最终渴望。
天秤座
关键词:文明和谐的渴望
天秤座对应的九宫是双子座(爱沟通,知性的星座),所以对于天秤来说,他们渴望自己的生活圈子是文明和谐的。朋友之间能够互相谦让,并且轻松地进行沟通,朋友之间是用温和的语言和信息维系着彼此的关系的。天秤座喜欢倾听,他们渴望的是文明社会。
天蝎座
关键词:情感主导的渴望
天蝎座对应的九宫是巨蟹座(情感上缺乏安全感的星座),他们最渴望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以占据主导地位。天蝎座天生缺乏情感上的安全感,他们的内心容易因为情感而焦虑,他们总是不安于那些飘忽不定的情感,他们非常渴望自主把握各种情感,来充实自己生存与争夺的价值。
射手座
关键词:阳光快乐的渴望
射手座对应的九宫是狮子座(阳光热情的星座),所以射手心中最渴望的,就是永远保有高度的热情和乐观的精神,永远不要被生活和现实的阴霾暗淡了自己快乐的生活。他们渴望人生的光明,信任幸福离自己并不遥远,他们要做永远的乐观主义者,他们要做永远可以带给别人快乐光辉的人。
魔羯座
关键词:谨慎上进的渴望
魔羯座对应的九宫是处女座(谨慎的依靠经验成长的星座),所以对于魔羯座来说,他们渴望事业上能够一步一个脚印的,依靠过往经验稳步扎实的成长。他们不愿意去接受那些富于冒险精神的奇思异想,他们认为事业如果想要良性成长就必须依赖经验,并谨慎细腻地去执行它。魔羯座有时会有自卑感,所以他们也是心思无比细腻的一类人。
宝瓶座
关键词:构建平等的渴望
宝瓶座对应的九宫是天秤座(和谐平等的星座),所以对于宝瓶来说,他们渴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和谐平等的,没有歧视,没有阶级,没有尔虞我诈的互相陷害。他们渴望一个人们可以互帮互助的桃花源,渴望朋友之间能够彼此信任,渴望世界能够永远和平。
双鱼座
关键词:精神领袖的渴望
双鱼座对应的九宫是天蝎座(专职掌控的星座),所以对于双鱼座来说,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无私奉献,以及无我的宗教精神,可以感动他人,最终因为展示了自己的善良无私,别人也能以心换心的最终为双鱼所用。双鱼座渴望自己是别人眼中的大好人,也同时希望自己的宽大胸怀和奉献精神能够使自己成为众人心中的精神领袖。
7. 九宫格规划法
1、可以直接用钉子,照片框架上面都会有一个挂钩。首先我们需要选好需要悬挂的位置,再把照片挂在对应的位置上,但是如果用钉子来挂墙有一个缺点,会损坏墙面,把照片去除之后,墙面上就会留下一些坑坑洼洼,后期会非常难看。
2、现在有一些无痕的挂钩,如果你到照相馆照相,可能老板还会给顾客配套一些,我们只需要按照钉钉子的方法,选择合适的位置。以后如果把照片取下来,只要一抹,上面的痕迹就不存在了,所以能够有效保护墙面。
3、除此以外,还可以用免钉胶,这种免钉胶既省时又省力,只要到超市购买一瓶免钉胶,一般来说一瓶大概十几元,直接涂抹在九宫格的框架上面,再把它贴在墙壁上就可以了。要注意一定要事先选择位置,还要把墙面的灰尘清除干净,才能够使得粘贴的效果非常好。
二、九宫格框架贴墙上的注意事项
1、贴照片的时候,首先需要提前规划好你需要挂在哪个位置,而且如果是贴九宫格,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框架以及摆放的位置,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一旦涂了胶之后就不能够移动了,否则墙面上就会沾上胶水,比较难看。
2、选择免钉胶,涂抹的胶水不能够太多,最好把框架4个角落涂抹上,之后需要施加一定的压力,这样子才能够保证与墙面贴合度比较适合,最后再把墙面擦拭干净就可以了。
总结: 如果想要在墙上挂九宫格,我们需要选择正确的工具,才能够保证不会出现脱落的问题
8. excel 9宫格
Excel的单元格由行跟列组成,所以对应的单元格区域会有高度和宽度的说法,所以就会涉及有调整单元格高度和宽度。实际工作中一般情况下只有进行单元格整行或者是整列进行调整宽度和高度,对于单元格单元格的话只能通过合并单元格的方式来进行调整。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下,如何调整单元格的高度和宽度。
案例一:调整整行或整列的单元格高度和宽度
方法一:调整单元格列宽
案例说明:
1、我们鼠标选择需要调整宽度的单元格列,然后点击右键选择列宽,然后输入我们需要的单元格宽度就可以了。
2、我们也可以选中单元格列后,直接拖动列于列直接的框线,这样也能统一进行列宽的调整。
方法二:调整单元格行高
案例说明:
1、我们选中多行单元格后,点击鼠标右键然后选中行高,输入我们需要的高度就可以了;
2、我们也可以选择多行之后,鼠标直接拖动行与行直接的边线,这样也能对单元格进行统一调整行高。
案例二:调整单个单元格高度和宽度
案例说明:
1、如上图我们需要调整单个单元格的高度或者宽度的时候,我们只能通过将多个单元格进行合并的方式来操作。这样我们的单个单元格的高度和宽度就会出现变化。
现在你学会如何来调整单元格高度和宽度了吗?
9. 九宫格计划表
一、回顾历史:四次互联网红利及其后果
从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历了四次“互联网红利”,其中一次是虚假的,两次是真实的,还有一次是半真半假的。
所以,第一次红利期导致了互联网公司的严重估值泡沫,第二次和第三次红利期导致了基本面推动的估值有序扩张,而第四次红利期又导致了严重泡沫的卷土重来。
我有幸经历了中国互联网行业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二十多年前,我还是个中学生,每天看着报纸上关于互联网“知本家”拿到风险投资的报道;如今,看到财经媒体和自媒体关于互联网独角兽的报道,我会觉得时间仿佛从未流逝。
但是,历史从来不会重演,只会像华尔兹舞曲一样螺旋上升,在惊涛骇浪和泡沫的夹缝之中辗转前进。
1. 虚假的PC互联网红利(1995-2001)
中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开始于1990年代中期。在这个时期,美国的互联网行业已经相当成熟,由此触发了震惊全球的纳斯达克泡沫。这个泡沫有一点溢出到了中国,带来了一定数量的美元资本,由此催化了一大批早期互联网企业。
回过头去阅读2000年前后的那些互联网企业家的演讲、访谈、计划书,我们会发现:他们讲故事的水平绝不逊色于今日的后辈,也获得了投资者和专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的支持。遗憾的是,这是一个虚假的红利期,因为当时互联网在中国的渗透率非常低下:
截止2000年初,中国仅有890万上网用户,绝大部分集中在一线城市。绝大部分用户使用拨号上网,难以使用除了信息浏览和电子邮件之外的任何功能;因为上网费用昂贵,信息浏览只能主要在离线状态下进行。在这种环境下,根本不可能诞生什么像样的互联网服务。
这次 “PC互联网红利期”是被资本强行催熟的,所以是虚假的红利期。
随着2000年3月纳斯达克泡沫的破灭,它也走到了尽头。然而,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增长完全没有受到泡沫破灭的影响,它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人均收入的增长,以及通信基础设施的进步。
事实证明,用户需求总是受到结构性的基本面因素的推动,而不是转瞬即逝的资本热情推动。凡是熬过了那次泡沫破灭的互联网公司,将在下一次由基本面推动的互联网红利期得到巨额奖赏。
2. 真正的PC互联网红利期(2002-2009年)
2002年底,中国上网用户首次突破5000万人;宽带上网人数首次有了官方统计。
从此开始了“真正的PC互联网红利期”:网吧越来越普及,拥有上网电脑的家庭越来越多,上网资费逐渐下降到城市人口可以接受的水平。互联网基础设施终于可以支撑一些比较复杂的功能了。
一开始,从纳斯达克泡沫破裂中幸存的互联网公司尚未找到合理的商业模式,只能依靠移动SP服务熬过最艰难的时间;
到了2000年代中期,广告和游戏这两种最有效率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终于成熟了,由此打开了互联网平台高速发展的突破口;
2004-2007年,腾讯、百度以及阿里巴巴B2B业务先后上市;新浪、网易、搜狐也实现了盈利;
但是,直到2010年前后,互联网公司仍然没有回到资本市场的焦点——当时的港股及中概股市场,最热门的是国企、新能源和消费品。
2007-2009年,中国的上网人数,尤其是宽带上网人数又出现一波猛增,增速远远超过了前几年的水平;宽带渗透率被迅速拉到90%以上。
这有可能是因为宽带固网升级(从1-2Mbps升级至10Mbps)导致的,也可能与三大运营商重组之后的激烈竞争有关。在这两年当中,中国新增的互联网用户超过了此前积累的用户之和,而且其中大部分使用的是高速宽带。
2008年下半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基数超过了美国,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初,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了美国的总人数。所谓Chinternet的投资逻辑已经完全成立了:以中国庞大的用户基数,与互联网的边际效益结合,以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
资本市场开始赋予百度、腾讯这样的公司以较高估值,并且期待阿里巴巴(集团)、京东、360等更多公司的上市。然而,资本市场还是没有料到,一波更大、更猛烈的红利即将到来,它将使此前的PC互联网红利相形见绌,并且让互联网巨头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宰者。
3. 全世界最强劲的移动互联网红利(2010-2019年)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红利不仅是真实的,而且是全世界最强劲的。市场主流观点认为,2010年或2011年是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元年”,因为微信和小米手机均在此时推出,以新浪为代表的微博服务也在此时大行其道。
这种观点有些道理,但是严重忽视了一个事实:早在2008年,在3G网络普及的推动下,中国就具备移动互联网的基础了。智能手机的普及只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自然发展而已。
2008年底,中国手机上网人数已经超过1亿;两年以后,这个数字飙升至3亿,移动上网渗透率激增至66%,远远领先于大部分主要国家。
此时智能手机尚未普及,大部分移动网民是用功能机(尤其是山寨功能机)上网的,只能使用网页浏览、电子邮件、音乐等简单的服务。然而,功能机埋下了一颗种子,培养了用户习惯,使他们非常乐于接受移动上网。从这个角度讲,联发科对中国移动互联网的贡献并不低于小米。
小米、OPPO、vivo、华为等国产智能手机的流行,以及4G移动网络的扩张,推动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井喷式增长。
到了2015年底,中国的手机上网渗透率已经超过90%,这种普及速度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此期间,互联网行业同时享受着两波红利:PC互联网红利还没有结束,移动互联网红利又来了!
要知道,移动互联网可不只是“互联网的移动化”那么简单,它还意味着用户黏性的大幅提升,以及平台对用户数据掌控的加强——两者都意味着更高的变现潜力。
在这波全球最强的移动化浪潮中,一部分互联网公司因为未能及时转向移动端而衰落,但是最尴尬的还是传统行业的企业——它们甚至尚未适应PC互联网,更谈不上适应移动互联网了。
老资格的用户大概还记得,2012-14年,国美、苏宁大力发展自己的电商平台,对京东发起了猛攻;事实证明,这种猛攻毫无效果,因为京东(及其老对手淘宝)早已开始移动化转型,从而彻底把传统零售商甩在了上一个世代。
当资本市场讨论“流量红利”一词时,实际上讨论的就是2010年以后的移动流量红利。在用户增长的同时,用户使用时间也越来越长,从而构成了双轮驱动。
在此过程中,还不停地爆发出阶段性的“细分市场流量红利”,每次都能塑造一家或几家新的巨头:
移动数据资费下降、带宽上升,带来了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红利;
移动智能设备算力的不断提升,带来了持续的手游新品类红利;
移动互联网向Z世代人群的渗透,带来了B站及二次元内容的红利;
移动互联网向低线城市及乡镇的渗透,带来了拼多多和快手的红利。
几乎所有人都低估了中国移动流量红利的持续时间,从2017年开始,就有人讨论“移动流量红利耗尽”的问题;但是此后三年,中国每年仍能新增1亿左右的移动上网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也仍在缓慢上升。
这主要是由于下沉市场的用户增速远超预期,从而不断推迟移动流量红利耗尽的时间点。直到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所有人的计划,带来了最意外、也是最后的一波流量红利。
4. 流量红利的封印:真假参半的疫情红利(2020年)
2020年初,疫情初起之时,很少有人真心认为疫情会给互联网行业带来什么红利。毕竟,2003年的非典疫情也没有带来什么红利,所谓“非典成就了淘宝、京东”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然而,人们很快发现,互联网行业好像真的吃到了“疫情红利”,可以明确体现在统计数据和财务报表当中:
201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日均使用时长稳定在6小时左右,环比已经几乎没有增长。但是到了2020年一季度,日均使用时长骤增至7.3小时。
由于人们宅在家里,有大量时间,导致重度游戏、直播、短视频、中视频等娱乐内容的用户黏性大幅上升,用户消费倾向亦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
宅家导致了线下零售和餐饮消费的凋敝,同时大幅提升了消费者对电商及O2O的依赖。虽然因为快递运力下降,电商平台在一季度的实际发货量有限,但是用户习惯的培养是实实在在的。
疫情刺激了远程办公、远程教学的需求,从而给腾讯会议、钉钉、飞书乃至B站等一批相关应用带来了巨大的流量红利。
然而,这次“疫情红利”对互联网行业而言,绝非雨露均沾:虽然用户使用时长大幅提升,但是用户打开的APP数量几乎没有提升。
在疫情之中,既没有产生新的大型互联网平台,也没有产生新的垂类头部平台。一部分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独角兽反而死掉了,市场份额落入数量有限的巨头之手。
资本市场达成了一项共识:疫情对实体经济的打击意味着对互联网经济的促进,对中小企业的打击则意味着对大公司的促进。总而言之,大型互联网公司只会受益、不会受害,所以它们的股价连创新高。
与前面几波“流量红利”不同,这次“疫情红利”是半真半假的,市场上的乐观与悲观看法都有一定的坚实论据:
疫情带来的用户使用时长增长,被证明是昙花一现——到了2020年三季度,用户时长又下跌到了一年前的水平。当然,2021年春节期间,“就地过年”又带来了一波流量红利,但是规模不是很大。凡是按照疫情高峰期的用户时长去做增长模型的人,都要失望了。这是本次红利的虚假一面。
疫情培养起来的用户使用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是永久性的——社区团购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短视频和中视频平台的增长也还在持续;线下消费向线上的转移速度加快了。这是本次红利的真实一面。
此外,疫情对经济带来的具体影响是很难估量的。在短期,它或许体现为线下消费持续转移到线上(线下广告预算也是如此);在长期,它或许会彻底改变过去多年的经济增长范式,从而大大提高一切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的不确定性。现在市场只看到了前者,却选择性地忽略了后者。这是本次红利的真假难辨的一面。
无论如何,这将是近二十多年来,四次互联网流量红利的封印,也就是“最后的红利”。从现在开始,无论从用户基数还是用户使用时长方面,我们都很难指望任何结构性的增长了。那么,互联网行业的增长无非要从三个方面来:
提高商业化水平,也即提高单用户收入,以及探索新的商业化途径;
从消费端(To C)转向企业端(To B),为传统行业“赋能”。
去海外市场寻求用户和收入的增长点。
上述三条路径已经被从业人员和资本市场讨论过无数次了。遗憾的是,它们皆存在一些严重问题,所以皆不能构成整个互联网行业的“第二增长曲线”。我们将在后续章节详细探讨上述路径的优缺点。现在更重要的问题是:搞清楚在互联网流量红利接近尾声之时,整个市场的竞争格局。
谁知道我们正处在哪条世界线,又将跳跃到哪里?
二、2021年的互联网平台竞争版图
截止2021年一季度末,各大互联网平台已经把绝大部分用户、赛道和商业模式瓜分殆尽。时至今日,要从零开始建立一个“平台型公司”几乎是不可能的了。资本市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现在风险投资的主战场早已转移到了内容及品牌方。
所以,目前也是有史以来互联网平台竞争格局最稳定的时期,因为增量有限、大局已定。虽然还有人寄希望于字节跳动推翻腾讯、拼多多或美团颠覆阿里巴巴,但是这种事情不可能在几年内完成。我们正在从一个变化激烈的“非稳态”,进入一个变化缓慢的“稳态”。目前的竞争格局很可能在未来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大致保持下去。
附带说一句:关于什么是“互联网平台型”(而不是产品型、内容型)公司,市场上有各种不同的定义。在下一章,我们将详细阐述怪盗团对“平台型公司”的定义。
1. 互联网平台按照用户属性划分的“五个圈子”
任何互联网平台均带有两个天然属性:用户,以及商业化。用户是它们获得收入的基础,而商业化是它们从用户创造收入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两个天然维度出发,将互联网平台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和“圈子”,先从用户属性说起。
我们认为,任何互联网平台的用户属性均可划分为两个维度:
用户基数:就是使用这个平台的用户总量,可以用MAU(月活用户)、DAU(日活用户)等指标衡量。对于电商平台而言,AAC(年活买家)也很重要。对于内容平台而言,VIP付费用户也是一项重要指标。
用户黏性:就是这个平台对用户的吸引力或“不可替代性”。我们无法准确地衡量“用户黏性”,因为存在的指标太多、太复杂,包括:用户流失率,日均打开频次,日均使用时长,付费用户占比,DAU/MAU比值,复购率/续费率等等。
不同类型的平台的用户黏性很难进行直接对比——例如,抖音的用户时长肯定远远高于淘宝,但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得出“淘宝的用户黏性不如抖音”。我们只能综合各项指标,得出一个大致可靠的结论。
以用户基数为横轴,用户黏性为纵轴,我们就可以将主流互联网平台划分为“五个圈子”:
霸主:在用户基数和用户黏性方面均达到最高水准的,就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此前仅有腾讯、阿里巴巴两家,现在又多了一个字节跳动。这三家霸主均拥有至少2个头部APP,还在绝大多数垂类市场拥有自营APP,从而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在可见的未来,不太可能有新公司进入霸主行列。
昔日霸主:用户基数庞大,但是用户黏性较弱的平台,就是昔日霸主。
这种公司要么是在从PC端向移动端转型的过程中犯过错误的,要么是原有业务在移动时代被竞争对手严重侵蚀的。百度、新浪(含微博)、360均可归于昔日霸主行列;其中百度通过这几年的艰苦奋斗,有脱离这个圈子的趋势。
候补霸主:用户基数仅次于霸主,而用户黏性也仅次于甚至相当于霸主的平台,我们称为候补霸主。
与霸主相比,候补霸主的业务一般比较单一,不具备完整的流量和业务生态系统(虽然它们都在努力扩大业务范围)。美团、拼多多、快手、京东、滴滴出行是典型的候补霸主;它们全部接受了腾讯的投资,其中一家(滴滴出行)同时接受了腾讯和阿里的投资。
垂类诸侯:在某个垂类市场里具备统治地位的平台,就是垂类诸侯。外部势力很难攻入它们的地盘,而它们向其他垂类扩张也很有难度。这个圈子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类:垂类内容平台,以及垂类电商平台。
摆在它们面前的无非是三条路:要么不计代价地进行扩张以谋求“出圈”,典型的例子是B站;要么努力深挖所在垂类的商业化潜力,典型的例子是贝壳、汽车之家;要么融入某个霸主的生态系统以获得经营杠杆,典型的例子是阅文集团。
迷惘诸侯:这类平台有一定的用户基数,但是在任何垂类都不占据统治地位;有一定的用户黏性,但是对任何人都不是不可替代的。
由于商业化收入不够、估值难以提升,它们也很难获得足够的财务资源以打破现有局面。对于这些迷惘诸侯而言,投向霸主或候补霸主的怀抱,是一个最现实的选择——问题在于,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被霸主收编的资格。
必须指出,上面的分析框架是高度简化的,忽略了很多特殊情况。例如,存在着许多用户基数很大、用户黏性极低的工具类平台;某些平台的用户黏性在不同的时间点变化很大。
而且,我们是以公司为单位,而不是APP为单位进行分析的,这就会忽略同一家公司内部不同APP的差异性。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框架本来就是简化的,是引导我们思考的工具,读者只需要注意我们框架的局限性即可。
2021年4月2日市值最高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2. 互联网平台按照商业化划分的“五个圈子”
任何互联网平台的根本目标是赚钱,也就是商业化。投资者支持一个平台烧钱做用户增长,归根结底还是想通过这些用户赚到钱。互联网平台的赚钱途径可以粗略划分为两种:
向B端,也就是企业或商家收钱,最典型的例子是广告。这是最早成熟的互联网商业化模式,适用于一切赛道、一切垂类的平台;
向C端,也就是消费者收钱。在这个模式下,最早成熟的是游戏内购付费,然后是其他内容的订阅或打赏付费。京东、唯品会这样的自营电商,也可以归类为向C端收费的模式。
上述两种商业化模式没有严格的优劣之分。不过,广告模式是较早成熟的;(除游戏之外的)C端收费模式是较晚成熟的,而且成熟过程还在持续。
时至今日,绝大部分互联网平台都同时经营两种商业化模式,例如一边插入广告、一边对用户收取订阅或内购费用。具体以上述哪种模式为重点,并不是互联网平台收入的决定性因素。
那么,互联网平台的赚钱能力,是由什么指标决定的呢?我们认为,下列两项指标是最重要的因素:
业务经营范围:即一家平台所经营的业务数量、所涉及的赛道数量。一家平台的业务范围越广阔,覆盖的垂类越多,商业化的能力和潜力就越强。当然,任何平台都有自己的“商业化大本营”,其他业务往往只是陪衬。
商业化强度:即一家平台对商业化资源的开发程度。比如说,广告负载率有多高?游戏内购道具的种类和价格如何?VIP付费会员的售价如何?等等。在现实中,任何商业化行为都会不可避免地损害用户体验,所以互联网平台总是在力图找到平衡点,不能竭泽而渔,而且要为未来留下增长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商业化强度”其实是由两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平台能做什么,以及想做什么。举个例子:一家视频平台的广告负载率比竞争对手低很多,有可能是因为平台不愿意插入太多广告,也可能是产品特点决定了没有那么多广告位。
如果一家公司的商业化强度低于预期,外部人士很难判断到底是公司不想做,还是不能做。这就是资本市场对互联网平台的收入预测永远与现实差一大截的根本原因。
以业务经营范围为横轴,商业化强度为纵轴,我们又可以将主流互联网平台划分为“五个圈子”:
超级赢家:业务经营范围很广、商业化强度很高的平台,可以享受最高水平的收入和利润,所以叫做“超级赢家”。
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都属于超级赢家之列。其中,腾讯的经营范围最广,但是商业化强度较低,无论是游戏还是广告业务都留下了许多未开发的库存,未来潜力似乎比另外两家要大一些。
市场中坚:业务经营范围较广、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平台,是资本市场的中坚力量。
请注意,不是所有公司都能达到相同的商业化强度——拼多多的货币化率明显低于淘宝/天猫,因为这就是它的生存之道;百度的商业化强度可能无法再次超过字节跳动了,除非它能把短视频和直播业务做好。
高期望值:资本市场最喜欢的公司,是业务经营范围很广、商业化强度又还很低的公司,因为它们有庞大的处女地可供开发,具备巨大的收入增长潜力。遗憾的是,这种公司很罕见,目前市场上仅有快手、B站等极少数标的。因为市场期望值高,所以这些公司背负的压力也很大,必须尽快提升商业化强度。
占山为王:主要是商业化强度较高的垂类平台,能够创造稳定的、有一定增长的收入和利润,可是想象空间有限。
这样的公司往往不被资本市场喜爱,只能享受较低的估值,除非你处于一个很有想象力的赛道上——贝壳找房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类公司要突破增长瓶颈,往往只有依靠并购整合,近年来案例屡见不鲜。
潜力股/问题儿童:如果一个垂类平台的业务经营范围较窄,商业化强度也较低,外界会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市场情绪好的时候,主流观点会认为它们是“潜力股”,只要在任何一个方向上取得突破就能起飞;市场情绪差的时候,主流观点会认为它们是“问题儿童”,不值得研究。所以,它们的估值总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阅文集团和心动公司的投资者肯定理解我在说什么。
当然,影响互联网平台商业化的因素不止上述两条。很多人会指出算法和数据中台的重要性(这是字节跳动广告业务成功的秘诀),广告销售的决定性意义(百度和字节跳动均擅长这一条),以及游戏运营对总体付费盘子的影响(腾讯是这方面的顶尖高手)。
归根结底,“商业化强度”是一个既成事实,只能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而不能告诉我们为何发生。我们将在后续章节分析互联网平台商业化的本质,以及平台商业化强度差异的深层原因。
3. 平台的合纵连横:为何腾讯总是“和平缔造者”
细心的读者肯定注意到了:作为三大“霸主”及“超级赢家”之一,腾讯的投资版图远远高于阿里和字节跳动。美团、拼多多、京东、快手均是腾讯的联营公司(持股超过20%或拥有董事会席位);在B站这样的垂类平台当中,腾讯的投资触角更是无处不在。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么多平台都乐意让腾讯投资,甚至占据较高的股份?为什么竞争对手做不到这一点?
原因很多。例如,腾讯的企业文化比较内敛,一般不去干涉被投公司的日常经营;又例如,阿里巴巴比较倾向于全面控股和并表,就像对菜鸟网络和大润发所做的一样。然而,除了上述宏观的原因,我们还需要从平台的业务属性进行分析。
对于被投公司而言,肯定希望从投资方那里获得尽可能多的战略扶持;换句话说,就是投资方的头部APP必须向被投方输出资源。所以,下列因素非常重要:
流量富余程度:一个头部APP必须处于流量富余状态,也就是“不缺流量”,才能对合作伙伴进行输出。显然,微信是中国流量富余程度最高的APP,而且几乎没有替代品,所以用户黏性极高。
相比之下,淘宝一直处于流量饥渴状态,需要借助于外部的“流量草原”;支付宝作为工具类APP,实际流量没有看上去那么大;抖音当然是流量富余的APP,但是富余程度仍然比不上微信。总而言之,微信有最充足、最稳定的流量可供输出,任何人都想拿到微信的流量。
适用场景:作为社交APP,微信和QQ都有广泛的适用场景,适合为各类合作伙伴输出流量。淘宝是一个比较纯粹的电商APP,适用场景天然比较有限。
抖音作为一个单页信息流的短视频APP,以沉浸式体验著称,在做到极致的同时也缩小了适用场景。快手的适用场景本来略大一些,但是随着产品改版,越来越像抖音了。这一局还是腾讯占据了绝对上风。
自身商业化价值:这个指标越低越好!
理由很简单:如果一个头部APP自身的商业化价值很高,那就没必要给合作伙伴导流了,把流量留在体内变现才是正道。所以,手机淘宝、抖音这种商业化极强的APP,并不适合作为合纵连横的工具。
反而是微信,虽然具备较高的商业化潜力,但是比较克制商业化开发(为了不损害用户体验),对合作伙伴而言更加友好。结果,这一局又是腾讯获胜。
生态系统扩展性:任何头部APP向合作伙伴导流,都必须有效率、有策略、尽量不影响用户体验,从而形成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在这方面,微信做得最好——最高优先级的是“发现”页面的二级入口(京东购物),其次是微信支付九宫格(美团、猫眼、拼多多、蘑菇街、唯品会、转转、贝壳),然后是微信小程序、公众号、H5落地页等。支付宝、抖音和手机百度在努力学习这个生态系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差得还很远。
结论非常明显:即便不考虑企业文化因素,即便不考虑腾讯对战略投资(而非并购)的倾向性,与腾讯合作也是绝大部分“候补霸主”和“垂类诸侯”的最佳选项。
因为,与腾讯合作就意味着得到微信巨大的富余流量、广泛的适用场景和灵活的生态系统扩展性;因为微信自身的商业化比较克制,也不会有与合作伙伴争利的迫切需求。与其说是腾讯投资部门的眼光很好、总能投到优质的公司,倒不如说是优质公司总是更乐意接受腾讯的投资。
对于阿里和字节跳动而言,也不是没有打破这种局面的可能性:
支付宝近年来一直在改版,试图成为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出于监管要求,蚂蚁集团可能会缩小贷款及理财业务规模;这就意味着有更多资源可以输出给合作伙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支付宝过于工具化了,用户使用时长太短;如果能克服这个问题,支付宝将成为对合作伙伴导流的一个重要出口。
抖音已经成为DAU仅次于微信的APP,而且具备了电商闭环交易的能力。与微信相比,抖音的优势在于TikTok,可以为试图出海的中国公司提供一站式选择。抖音的沉浸式播放界面大大限制了它的适用场景,但这并不是致命问题。在电商和本地生活领域,抖音可以与微信一决高下。
无论如何,在腾讯占据巨大先手优势的情况下,要打破这个优势是非常困难的。
对于绝大部分中立的互联网平台而言,腾讯仍然是“和平缔造者”的最佳选择。在互联网流量红利耗尽之后的稳态下,“腾讯治下的和平”是最有可能出现的场景,尽管很多人不一定能接受这种场景。
Pax Romana,即“罗马治下的和平”;我们可以把“罗马”换成“腾讯”吗?
三、互联网平台的本质:规则制订权+征税权
我们在上文讨论的所有互联网公司,都是“互联网平台型”公司。问题在于:到底什么是平台型公司?它与产品型、内容型或运营型公司有什么差别?
这是一笔糊涂账,每个人皆有自己的见解。我们的看法很简单:同时具备“规则制订权”和“征税权”的公司,就是平台型公司;这种公司在线下也存在,以线上为焦点的就是互联网平台。
规则制订权:可以在自己的统治范围内“立法”,欢迎守法者、驱逐违法者。
微信可以对普通用户、公众号管理者和小程序运营者制订规则;淘宝可以同时对卖家和买家制订规则;任何内容平台均可以对内容创作者和观赏者制订规则。不遵守规则的人,就不要指望在这个平台玩下去了,这一点很好理解。
征税权:特指对平台合作伙伴,主要是内容方或品牌方/商家征收经济资源的权力。
请注意,对终端用户收费并不是平台的特有属性——大部分游戏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向玩家收费,我们总不能说游戏公司都是平台;所有实体产品都会向消费者收费,它们显然也不是平台。只有对平台合作伙伴(内容/产品供应商)收费的权力,才是真正的“征税权”。
下面我们将具体说明,互联网平台如何创造、保留和利用这两种权力。
1. “互联网思维”:建立平台,野蛮生长,然后削藩
从2011年开始,“互联网思维”这个词汇变得非常流行,可是很少有人能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其实,大部分投资者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就是“建立互联网平台的思维”,遵循下述流程:
选择一条尚未被占领的赛道,或者直接抄袭竞争对手的赛道,成立一家以移动APP为核心的消费互联网公司。这件事可以由创业者来做,也可以由现存的互联网巨头来做,甚至可以由投资人亲自去做。
从投资人那里拿钱,然后不惜代价地烧钱占领市场,同时以各种优惠政策去吸引内容方或产品方。这个阶段是平台合作者的红利期,既适合它们拿流量,也适合它们撸羊毛。
经过一段时间,钱烧的差不多了,行业格局趋于稳定,如果你有幸处于细分市场的前列,那就可以成为一方诸侯,谋求上市。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就只能被收购整合。无论如何,烧掉的钱不会完全浪费。
随着行业格局完全稳定下来、烧钱告一段落,幸存的平台将开始“削藩”(加强对合作伙伴的控制)以及提高货币化率(履行征税权)。此后,幸存的平台不但能把自己烧掉的钱赚回来,还能把已经倒闭或被兼并的竞争对手烧的钱给赚回来。
“建立平台并行使征税权”,这个商业路径并不稀奇,早在互联网诞生之前就司空见惯了。为什么在互联网时代,这个路径得以发扬光大,快速产生了一大批千亿乃至万亿市值的公司?这是由三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平台壁垒的规模效应:互联网平台带有某种“自然垄断”的特征——规模越大,用户黏性就越强,广告主/商家/内容方的黏性也越强。
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日趋懒惰,促使流量向少数头部APP集中,商家/内容方也不得不随之集中。除非领先者犯下严重错误,否则其规模效应一般是无法击破的;它们还能将流量与成功经验运用到其他细分市场,从而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
边际中台成本递减:此处所指的“中台”主要是技术和数据,也包括一部分运营;它们都是边际成本递减的。
一家互联网巨头的收入规模扩张10倍,中台成本可能只增加2-3倍,从而制造巨大的财务效益。所以,互联网平台总是具备无限扩张的倾向,不仅是为了提升收入,也是为了摊薄成本;它们的“自然垄断”特征更加明显了。
内容/产品方的弱势:当互联网流量红利出现之时,中国的内容/产品方还没有做好准备,消费者也尚未养成品牌认知的习惯。
既然如此,内容/产品方只能在与平台方的博弈当中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因为平台方引领了全社会的消费习惯,它们当然会分走最大的一块蛋糕。不过,这种局面正在随着内容/产品方的成熟而改变。
2016年以来,随着移动流量红利逐渐耗尽,互联网巨头到线下做生意的倾向日益明显。
它们的如意算盘是:线上流量越来越贵,线下反而会成为“流量洼地”,为自己提供第二增长曲线。然而,绝大多数平台立即在两大障碍物上撞得头破血流:
首先,线下平台的规模效应远远不及线上。在一个地点积累的竞争优势无法复制到另一个地点,甚至连成功经验都无法平移。要在线下建立竞争壁垒,花费的时间和成本会远远高于预期。
其次,技术、数据等“中台成本”只是线下生意成本的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成本不会随着生意规模扩大而自然摊薄。通过技术驱动成本下降的空间也不大。
即便有如此巨大的不利因素,许多互联网平台还是硬着头皮,数年如一日地投入了对线下生意的改造与争夺。这个过程很有意思,伴随着血雨腥风,不过并非本文的主题,就不展开讨论了。
2. 互联网平台的“征税权”是超额收益的核心来源
上文提到,平台型公司的主要特点是具备“征税权”。
绝大多数公司都具备向用户收费的能力,但只有平台具备对合作伙伴(内容方/商家)征税的能力。这种征税行为,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大卖场收取的摊位费,连锁零售店收取的加盟费等等。
但是,互联网平台的“征税权”范围很广、程度很深,构成了它们超额收益的核心来源。我们可以将这种“征税权”划分为两大类:
显性征税:即直接对内容方/商家索取经济回报。最典型的例子是内容流水分账,例如手机应用商店对游戏CP的分账,直播平台对主播的分账,网络文学平台对作者的分账,等等;以及电商平台对商家收取的营销费用和佣金,淘宝/天猫或拼多多商家对此再熟悉不过了。
还有一种难以察觉的“征税”,即平台对合作伙伴的“剪刀差”:利用自身市场地位,压低内容或商品的收购报价,从而压低合作伙伴的利润。这一点,在自营电商平台和长视频平台中屡见不鲜。所以,一个平台是否以“自营业务”为主,并不影响它是否有征税行为。
近年来,平台的征税行为呈现不断扩张的趋势。例如,在大部分自媒体及短视频平台上,KOL要接定制广告,必须通过平台,或者给平台交“过路费”,否则就会被限流或删除。KOL获得的免费流量比例越来越低,不得不像电商店铺那样向平台投放广告以换取流量。
隐性征税:即便不存在直接的金钱转移,平台仍然可以间接占有内容方/商家的产出。例如:内容平台在信息流当中插入广告,或对自己扶持的新兴KOL进行流量倾斜——虽然内容方没有直接经济损失,但是用户的注意力资源被转移了,最终买单的仍然是内容方。
10. excel九宫格计算方法
中间填5,然后951 852 753 654 为原则,横竖斜的和均为15即可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