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出时间日落时间计算公式
春秋分,地球除极点每个地方昼长12小时,东升西落,6时日出,18时日落,正午太阳在正南,与正南相差90度,则太阳这一天正午高度算这一年中中等。
夏至日,地球除极点,北半球昼长大于12小时,南半球昼长小于12小时,东北升西北落, 北半球日出在6点之前,日落在18点之后,北极圈太阳正北升落,昼长24小时,即0点太阳高度最低,南半球日出在6点之后,日落在18点之前,南极圈太阳正北升落,没有白天 即地方时12点太阳高度最低,南北半球这一天正午太阳与正南相差的值最高。冬至日 地球除极点,北半球昼长小于12小时,南半球昼长大于12小时,东南升西南落, 北半球日出在6点之后,日落在18点之前,北极圈太阳正南升落,没有白天即地方时12点太阳高度最低,南极圈反之2. 日出时间 计算公式
日出的时间会随季节及各地方纬度的不同而改变。传统上认为在北半球,冬至时日出的时间最晚,然而事实上日出最晚的时间该是1月初。同一道理,日出最早的时间并非在夏至时,而是在6月中旬。即使在赤道地区,日出及日落的时间在全年里亦会有少量的变更。而这些变化可以用日行迹表达。
日出及日落的时间可以借由跟踪太阳的轨迹而计算得到,但所计算出来的时间会比真实感觉的有些微不同,所计算出来的日照时间会比真实感觉到的长,而所计算出来的黑夜的时间则比真实感觉到的短。
因为太阳光会受到地球大气层的影响而产生折射,所以当太阳仍未升上地平线时,人们已看到日出的景色,这是每天日出时产生的错觉。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曾记录名为“天再旦”的罕见天文现象,意思是同一天接连出现两次日出的情况。通常是由于清晨五点到七点的日全食所引起的天文奇观,第一次日出时,天色又逐渐暗去,接着又迎接第二次日出。
众所周知,一年之中日出时间是不断变化的。即使是在同一天当中,不同纬度的日出时间也是不同的。那么为什么会导致这种效应呢?事实上,地球每时每刻都围绕着太阳自东向西公转。根据运动的相对性,我们从地球上也能观测到太阳在一年当中围绕天球黄道自西向东旋转一圈。这自然会导致太阳的赤经与赤纬时时刻刻都会发生变化。并且不同季节,其变化的快慢也略有不同,这就导致了一年之中日出时间是会随季节不断变化的。
3. 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公式 海拔
气温与海拔的关系式,是t=20-(6*h)
每升高1km,气温下降6℃,则1千米高处,温度是20-6=14℃。
2千米高处,温度是20-6×2=8℃。所以,高度h(km)的高处,温度t=20-6h。
任意地的近地面大气(对流层),气温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一一因为气温的热源是地面。一般来说:气温也是随高度增加而递减;越高越冷。同一水平面上,气压与气温呈负相关;同一水平面上,相对较热的地方是低压,相对较冷的地方是高压。
也有例外的,比如副极地地区因为冷暖气流相遇,气流抬升,反而形成低压,而副高所在地区由于高空气压堆积,导致气流下沉,反而在热的地方形成了高压,这都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4. 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公式
不同地区的日落时间不一样,需要根据当地采集的数据来计算日落时间。
并且,不同的地区,在不同的季节日落的时间也会不一样。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日出时间来计算日落时间。
一天有24小时,包括白天和黑夜,夜长=24-昼长,而凌晨0:00可以看作是黑夜的中点,日出时间=夜长/2,日落时间=24-日出时间。
日出时间计算公式:
24*(180+时区*15-经度-ACOS(-TAN(-23.4*COS(360*(日期序列数+9)/365))*TAN(纬度))/360
我国时区为东8区,时区=8
经度、纬度采用角度制,东经、北纬为正,西经、南纬为负
日期序列数为当天在这一年中的序列,如2月11日就是42
因为计算机一般采用弧度制,上面公式可变化为:
24*(180+时区*15-经度-ACOS(-TAN(-23.4*COS(2*π*(日期序列数+9)/365)*π/180)*TAN(纬度*π/180))*180/π)/360
计算结果是一个小于24的数值,如6.69,表示6:41
日落时间计算公式:24*(1+(时区*15-经度)/180)-日出时间
如果觉得麻烦,有些网站提供日出日落时间查询,输入你的地址和所要查的数据就可以知道日出日落时间了。
5. 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公式推导
就算是同一个纬度,日出日落时间差也不一样。至少北半球夏季的时候在北半球经度靠东的地方比经度靠西的地方间隔的时间短。
我曾经推导过一个公式,用来计算某地某日白昼时长(并非日出日落间隔时长,二者还是有一定差别的。但是对于同纬度地区来说,二者的差值是基本固定的):令求测白昼时长地点的纬度为A(北为正,南为
负),太阳直射点纬度为B(北为正,南为
负)。则白昼时长T=arccos(-tanAtan
B)÷180°×24h。
问题就在B的取值上。一日(24h,也就是86400s)之内,B的值会变化大约0.3度,按照上述公式计算,0.3度的B值变化会带来2min的误差。所以取值的时候要取当地时间正午的B值计算,这样准确度会比较高。
对于同纬度的地区,各地经度不同也就会导致各地正午时候的B值不同,也就会导致T值不同了。
6. 日出日落地方时计算公式
日出时刻=(24-昼长)/2 日出时刻=12-昼长/2
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12+昼长/2
日出日落的时刻计算:夏半年时,6点前日出,18点后日落;冬半年时,6点后日出,18点前日落。春秋二分,6点日出,18点日落。
日出日落的时间问题是和昼夜长短相关的,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所以白昼越长的地方,日出越早日落越晚,白昼越短的地方,日出越晚日落越早。
扩展资料:
日出日落的方位:除极昼、极夜外,当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时,各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南半球是,各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春秋二分,东升西落。
例如: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北半球越往北日出日落方位越偏南,昼长越短,到极夜区就日出日落正南方向,时间是正午12点。南半球越往南日出日落方位越偏南,白昼越长,到极昼区就日出日落正南方向,时间是子夜0点。
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越往北日出日落方位越偏北,昼长越长,到极昼区就日出日落正北方向,时间是子夜0点。南半球越往南日出日落方位越偏北,白昼越短,到极夜区就日出日落正北方向,时间是正午12。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